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琼崖革命精神|中国共...
琼崖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宣传系列专栏
2021-07-08 来源: 高校思政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走向胜利的政治优势,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与部分高校共同策划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宣传系列专栏”,希望发挥高校优势,系统梳理展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作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材料,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作风,鼓起高校师生党员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联合出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中国大学生在线、琼台师范学院

 

精神内涵

信念坚定 不屈不挠

自立自强 敢为人先

孤岛奋战 艰苦卓绝

依靠群众 甘于奉献

五湖四海 丹心向党

 

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琼崖革命精神以其“二十三年红旗不倒”闻名于世。它是党为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在一个四面被反革命势力封锁包围、面积不够四万平方公里、人口仅仅270万的海岛上,领导海南人民、依靠海南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前仆后继的斗争,形成以“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自立自强、敢为人先;孤岛奋战、艰苦卓绝;依靠群众、甘于奉献;五湖四海、丹心向党”为特征的革命精神。

 

  专家解读  

 

信念坚定、不屈不挠

理想信念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核心,琼崖革命历经几起几落,革命的红旗之所以始终不倒,靠的就是琼崖共产党人对于党与人民的事业抱着无限忠诚。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13名代表,12人牺牲在解放前,无一人叛党。1932年,冯白驹带领着100余人红军勇士坚守母瑞山8个月,下山仅存25人,无一人叛变。“革命理想高于天”,琼崖共产党人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冲破一个又一个险阻,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自立自强、敢为人先

海南是一个海岛,琼崖党组织“长期被封锁在荒僻的山地和乡村中,不但远离主力、远离党中央”,曾有一段时间与党中央长期失联,使得琼崖党组织不得不在很多时候独立地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比如1946年,在“双十协定”签订后,中共中央从大局出发,决定让琼崖独立纵队将1900名指战员北撤到山东烟台,后来考虑国民党有可能加强对琼崖特委和琼崖独立纵队的压力,中共广东区委提出要琼崖独立纵队和地方红色干部向越南撤退。面对“北撤”和“南撤”,琼崖特委高瞻远瞩,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正确的立场,提出坚持自卫斗争主张,最终得到毛泽东“你们《坚持自卫反击再决议》是正确的”的亲自回电。实践证明,琼崖特委坚持琼岛斗争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正是有了琼崖特委一切从琼崖实际出发,才使得海南岛解放战役中有了与金门岛情况不同的地方。

 

孤岛奋战、艰苦卓绝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琼崖革命面临环境更为严峻,挑战更为艰巨。但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琼崖共产党员始终坚持斗争。1939年,面对日军铁蹄侵略海南,在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指导下,琼崖抗日独立队以不足200人枪的力量,首先奋起抗战,实施潭口渡口阻击战,打响琼崖抗击日军第一枪。抗日战争时期,以冯白驹为核心的中共琼崖党组织领导琼崖独立纵队浴血奋战,取得丰硕的成果,对敌伪作战22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800余人。同时,也付出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中琼崖军民伤亡人数达40万以上,仅琼崖独立纵队指战员就牺牲了5600余人,财物、房屋和自然资源遭受的破坏和掠夺更是无法统计。整个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琼崖牺牲的革命女烈士2000余人,占广东女烈士的67.64%。

 

依靠群众、甘于奉献

江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琼崖党组织作为琼崖革命的领导核心,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坚持下来并且能够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得到了海南岛人民的拥护与支持”。秉承“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的思想,相信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琼崖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建立了亲如一家的鱼水关系。大革命时期,经过广东省农民协会琼崖办事处和各县农民运动特派员的宣传发动,在各市县的83个区乡建立起了区、乡农民协会,会员达到8800余人。1936年,得知儋县北岸地区发生旱灾,冯白驹立即用紧缺的革命经费购买了24船番薯干,让灾民渡过了难关,灾民称呼共产党为“救命党”。为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琼崖区党委发动“一元钱、一斗米”运动,仅一个月内筹集粮食5万多石,组织起有6万多人的支前队伍。首批渡海部队胜利到达阜龙乡,居住在周围的黎族同胞纷纷前往慰问,有的挑来粮食,有的送来猪肉,有的送来芭蕉、芒果、菠萝蜜等水果。

     

五湖四海、丹心向党

坚持革命斗争,争取革命胜利,既需要有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也需要有一支来自方方面面、赤胆忠心的干部队伍。在琼崖革命斗争中,琼崖地方党组织正确地执行党的干部政策,不但重视对本地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培养了大量本地汉、黎、苗族干部,而且十分重视团结、提拔与使用外地干部,使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者团结在琼崖革命的红旗下。庄田、李振亚等党中央从延安派来的干部,欧绍汉、黄康等广东省委派来干部,陈青山、符思之等从南洋各地归来的海外赤子,王国兴等黎族首领,刘秋菊等妇女干部,都被充分信任、大胆使用。正是由于琼崖党组织以五湖四海的博大胸怀使用干部,才使得琼崖革命塑造了琼崖妇女“红色娘子军”的光辉形象,上演了黎族同胞主动寻找共产党的鲜活案例,谱写了琼籍华侨组团漂洋过海归乡参战的壮丽史诗。

 

 

  革命精神小故事  

 

琼崖革命中妇女的光辉事迹—女子特务连

海南岛地处南疆边陲,孤悬海外,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迫使琼崖男性大多出岛谋生,相较于大陆女性而言,海南妇女需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和生活压力,女性不仅要承担家庭中的户外劳动和全部的家务劳动,还是家庭生产的支柱。特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琼崖妇女在心理、个性、人格上的男性化特征,这种特殊的文化个性在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潮和中共琼崖特委妇女工作指导思想的催化下,形成了妇女独特的革命精神,也正是琼崖革命的社会环境和妇女特点决定了琼崖革命精神中的妇女精神较为突出。

这一历史文化因素使得海南妇女能够较早唤醒革命意识、并在琼崖革命斗争中英勇奋战。正因为如此,海南妇女不仅在革命中起到辅助性作用,还和男同胞一样直接参加了一线的战斗,妇女用行动和生命谱写了琼崖革命中妇女的光辉事迹和壮丽篇章。


女子特务连成立

 

1931年3月,乐会县委和苏维埃政府根据琼崖妇女的革命热情,成立了赤色女子军一个排,女子军成立后积极参加革命,调动了琼崖其他妇女的革命热情,琼崖特委决定成立女子军特务连,划归红军三团的建制。这一消息传开后,得到了革命根据地妇女的积极响应,数以百计的妇女报名参加红军,后经严格审查挑选,批准了100名女青年参加红军,并于5月1日在乐会县内园村召开成立大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红色娘子军”。

女子特务连是琼崖历史上第一支妇女武装队伍,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工农红军女子军连队。该连队采用三三建制,全连有三个排,每个排三个班,连长为庞琼花,后为冯增敏,全连都是贫苦妇女,在女教官王少梅的指导下不怕苦、不怕累艰苦训练杀敌本领,站岗、放哨、看守犯人,也配合红军主力作战。最为有名的是在沙帽岭战斗中出色完成正面阻击敌人,诱敌深入的战斗任务,女子特务连机智灵活配合红三团主力作战,打出了女子军声威,特务连的英名传遍全岛。为此,要求参军的妇女越来越多,于是琼崖特委决定扩编女子军特务连,1932年春,原女子特务连从乐四区调往琼东四区,给红军独立师担任警卫任务,归红一团建制,并抽出一个排吸收女青年扩编了女子特务连,第二连仍归三团建制,由黄墩英任连长、庞学莲任指导员,下辖2个排。女子特务连除了英勇杀敌,还配合苏区政府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动员群众参加革命,经常得到上级的嘉奖。1932年底,由于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的失败,女子军一部分英勇牺牲、一部分失散,连长、指导员被捕入狱,之后一连、二连相继解体。

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的女子特务连队虽然历程仅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琼崖特委的组织动员能力,在琼崖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为“中华妇女解放之旗帜,海南人民革命之荣光”,它不但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光辉典范。

 

 

  典型人物  


陈德华:一生为党,坚贞不屈

陈德华,(1900-1933),又名陈德峰、陈德和,海南琼山县(今海口市)人。1916年考入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学院)读书,积极阅读宣传民主、马列主义的进步书刊,参加“青年观摩会”组织,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投身群众的反封建反霸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与同学们上街游行,深入农村宣传五四运动新思想,参加抵制日货活动。1922年7月,考入上海沪江大学英文专修科就读,广泛阅读各种马列书籍,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活动。1923年冬,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夏,与叶文龙、罗文淹、王文明、许侠夫、陈垂斌、黄昌炜等人一起成立琼崖新青年社,出版《琼崖新青年》杂志,宣传革命思想。1925年底接受党组织指示,从上海回广东工作,在广州参与组织琼崖革命同志大同盟活动。

1926年1月,受中共广东区委委派,与王文明等一起回到琼崖工作,建立琼崖地方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同年6月,在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琼崖地委委员,负责组织工作。琼崖地委成立后,全岛各县相继建立党支部,各地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蓬勃发展。陈德华多次主办党员训练班,培训党员骨干,提高党员政治水平;创办农民干部训练所,训练农会骨干,并深入各县帮助举办农民训练所、建立农民自卫军,促进农民运动的发展。1927年春,他介绍林诗耀来到琼山县沙上村小学任教,在沙上村小学建立沙上村党支部,领导东营乡和沿海一带的群众开展革命斗争。还请来一位女教师到沙上村小学任教,并动员自己的妻子林旋旧和同村同学冯大椿的妻子带头上学校学文化。他在海口开办了一间书店,动员同村3名青年到书店工作,出售进步书刊。陈德华还兼任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和海南公学教员,参加冯平主持的琼崖高级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的工作,协助训练农民运动骨干。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发生时,陈德华正在海口的琼崖高级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里,情况紧急,他坚持处理烧毁党的所有文件,来不及撤退,遭到国民党军警逮捕,被押送往府城监狱。在狱中,尽管敌人施用种种毒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不肯承认自己的身份。由于组织上设法多方营救,又利用他父亲经商的关系,在商界人士多方活动后,陈德华于1928年初获释出狱。出狱当天,他接到广东省委要求赴港工作的指示,即同家人告别,乘船离琼到香港。在香港,陈德华不顾病弱的身体,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1929年,他调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30年又返回香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工作。从1928年到1933年的5年多时间里,他在香港、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由于之前在狱中受过重刑,身体健康大受损害,出狱后又抱着病体奔波各地开展工作,不久患上了肺结核病。在上海,党组织曾多次设法送他入上海红十字总医院治疗,他的病始终未能治愈;党组织又设法送他回香港治疗,但病情还是逐渐恶化,后由组织辗转护送回到老家。陈德华于1933年6月14日在家中病逝,年仅33岁。

 

 


周逸:心中火种,至死不熄

周逸,(1902-1927)原名周德一,又名周庆昌,海南文昌县(今文昌市)人。少年时代在家乡附近的广智学校读书,聪颖伶俐,灵敏过人,显露出一种不甘落后、力求进取的倔劲。每次考试各科成绩总获第一名,同学们都称其为“第一哥”。他好奇心很强,只要有问题不清楚就抓住不放,大胆向别人请教。有一天,他问老师:“为什么今天的当权者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都没想到他能提出如此问题,心中不禁称赞。

1919年下半年,周逸以全优的成绩考进府城琼崖中学。当时的府城是琼崖革命的策源地,大批有志之士荟萃于此。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市民罢市等斗争在府城地区开展得有声有色。周逸入校不久,发生了美国教士强奸匹瑾女子中学学生的事件,消息一传出,激起了全琼民众的强烈不满。在琼崖学生联合会的支持下,周逸组织学生到美国教堂门前进行集会示威,并提交书面抗议,要求惩办肇事者。美国教会慌了手脚,一面假惺惺地检讨应付学生,一面则向地方政府施加压力。结果是,腐败的地方政府责令学校当局以“无事生端”为理由,将周逸等一批学生开除出校。1920年下半年,周逸怀着愤愤不平的心情回到家乡文昌。

1921年9月,周逸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文昌中学。当时正值全岛中小学举行大罢课,抗议日本掠夺西沙群岛资源的罪行。由于周逸被大家视为“匹瑾女中事件”的英雄,因而被学校学生理事会指定为“反日保西沙”宣传小队长。他不负众望,带领宣传小队四处进行反日宣传。他的革命热情和突出的组织、宣传才干,博得全校师生的好评,先后被选为校学生理事会的宣传干事和主要负责人。在文昌中学度过的三个春秋里,他开始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琼崖旬报》等进步刊物,从中了解全国革命斗争的情况,学习马列主义等革命理论。1924年中学毕业,考进上海东华大学预科学习,三个月后转读上海大夏大学法政系。当时,同他一起在上海读书的琼籍进步学生有叶文龙、许侠夫、罗文淹、王文明、黄昌炜、王业熹、郭儒灏、冯白驹、张瑞桓、陈序经和王茀伦等人。他们在上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琼崖青年社,介绍琼崖见闻,评论政治,揭露黑暗,鼓动民众,发动和组织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活动。周逸还和符向一一起创办《琼崖青年专刊》,并亲自撰写文章发表。

1925年,震惊全国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周逸坚定地站在斗争的前列,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经过斗争的考验,党组织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他离开上海回到广州。1926年2月,他以中央农民运动特派员的身份,返回家乡文昌开展农民运动。3月,在他和党团员的共同努力下,文昌县党团支部在文城圣殿里成立,他被选为支部书记。在党团支部的领导下,革命形势向前发展,文昌县各区、乡农民普遍被发动起来,纷纷成立农会,“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响彻大地。周逸等人经常赤着双脚走到穷乡僻壤,考察民情,访穷问苦,领导农民打土豪、斗劣绅,动员妇女剪长辫、放裹脚,废除封建婚姻,并兴办平民学校、夜校、识字班,帮助农民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促进了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

1926年6月,周逸在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委员兼农民部部长。9月,在海口与冯平一起共同主持创办琼崖高级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担任副所长兼专职教员,培训从各县农民运动中选出来的积极分子,为党输送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政治水平和军事素养的农运干部。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周逸被派到乐会县第四区开展工作。6月,当选为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委员。7月中旬,为了破坏敌人交通,周逸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在嘉积市附近活动,结果被反动民团包围,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周逸带领大家勇敢战斗,战斗中他中弹牺牲,时年25岁。

 

 

  师生讲解员  

《琼岛先声》

 

《红色火种》

 

执行编辑:李贺 北京邮电大学

责任编辑:西绕加措